咨询师答:
自我客体化的人是自我认知、自我价值严重外化,他评严重侵入自体的个体。
长期自我客体化的人丧失主体性,往往缘于太想控制客体。若不能觉察到这种全能控制防御,就几乎不可能获得、保持自己的主体性。这就类似于你越想抓住沙子,沙子就会漏得厉害。
例如,你总是试图向那些瞧不起你的人证明,你不像他相信得那么差;你总是愤怒、埋怨于别人不理解你;你渴求每件事都公平公正;你过度期待你投之以桃,他人就能报之以李,且以此评判是非善恶。
可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有悖于你的意愿行事太正常了,哪怕在你看来他邪恶、无耻、愚蠢,他依然是他,你没法改变他,让他按照你的意愿思考、行为。你越想改变他,你就越会丧失主体性,你就情感、情绪、价值的遥控器就在他手里。
故而,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的前提是认识到他人和世界的不可控性,你放弃了对他人和世界的控制幻想,他人就不太会侵入你的主体性。
长期自我客体化的人几无例外地具有空洞的自体,从而要用客体(观念、言行等)来填充自体。故而,你要时刻探索“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要构建出你主要的客体关系的本质,例如,你和父母的关系模式,你和同胞的模式,你和亲友的关系模式。
时刻锻炼、评估自己的极限和潜力。例如,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同时,对这个保持着足够好奇和开放,留有可进可退的余地。你允许失败,也允许成功,你允许优秀,亦允许平庸。
长期自我客体化的人几无例外地都有慕强心理,这源于把理想自体或者理想客体放置到他人身上,从而美化了他人,同时又有一种竞争和追随理想他人的幻想。
这时一定要意识到,这个世界任何人都有愚蠢、卑劣的时候和瞬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值得你过度崇拜,你就是你,你有你的平凡,亦有你的优势。他人的优秀几乎和你无关。盲目崇拜有时比鄙视他人危险得多。
最后,带着好奇心和创造心投入到生活琐事和洪流中去,你要执着于意义,让猜忌和评判随风而逝。
——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