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我不跟你吵”的终止方式,为什么让人感觉难受?
发布时间:2025.04.22 关键词:北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北京心理咨询机构;亲密关系;沟通方式 原文来自:
  

网友问:

讨论某个话题时,我和对方持对立的观点,当我想进一步据理力争的时候,TA说“我不跟你吵”,停止了这个对话。我固执地“自证”被停止,停止后的沉默,让我有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我知道TA是想停止无意义的话题与争辩,是非常合理、理性的,但我却感觉有点难过,这是为什么呢?

咨询师答:

多数情况下,“我不跟你吵”这样的终止方式都容易让人感到难受。话语中说的是不吵了,但话语背后涉及的太多心理、情感和权力动态尚未能明晰,这样的情形下,很难让争论或者谈话就此停息,面对“未完结的事项”,激起新的情绪也往往在所难免。

“我不跟你吵”,具有单方面切断沟通,引发“情感忽视”的效应。正争论的双方中,一方突然强制结束对话,另一方很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情绪和观点被强行压制,体验到被拒绝感,或者被视为“不值得被倾听”。这种单方面的终止类似于情感的冷处理,当另一方曾有过相似的创伤经历,极易触发出被否定的恐惧,感受到强烈的不安。

“我不跟你吵”,往往带有隐含的“权力不对等”的信息。说出“我不跟你吵”的一方,可能通过终止对话宣告自己对局面的掌控,而另一方被迫接受这种“休战”,容易产生被压制的愤怒或无力感。同时,这句话也暗含着“你无理取闹,我懒得理你”的潜台词,带有道德高位感,进一步激化对方的情绪。

如果是在亲密关系中的争吵,争吵常常会夹杂着对彼此联结的渴望(如希望被理解),突然终止对话会被解读为“关系断裂”的信号,感受到情感联结的断裂,触发依恋系统中的分离焦虑。若触发的激烈情绪未被妥善处理,双方都可能陷入到“情绪反刍”中,反复回想争执细节,加剧痛苦。


“我不跟你吵”,其实很多时候是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在强调“冷静处理冲突”的文化中,终止争吵可能会被视为成熟表现,但实际上压抑情绪,反而阻碍深层的沟通。尤其在性别差异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男性常被社会期待为“避免情绪化”,用“不吵”维持“理性”的人设,让女性感受到情感的疏离。

而这其中作为男性本身其实也并没有因此获得情绪上的疏通,仅仅是在依靠压抑或者克制自己的情绪获得暂时的平静,最终可能带来更多反复叠加的情绪效应,或带来生活中更多关系的回避与冲突,或引发出自身的情绪症状、以及躯体化症状等不适的影响。

因此,面对冲突,“我不跟你吵”并不是适合的终止争吵的方式,所引发的不适感,正是强行使用理性的机制,将情绪努力压抑下去所激发出来的情感体验。

面对不想要继续下去的争吵,除去强行的终止,或许可以尝试其他更适合彼此情绪先降温再停止的方式,比如:明确的表达意图,“我现在情绪激动,需要冷静半小时再继续谈”,而非简单宣告“不吵”;或者共情式的回应,“我知道你很生气,我们先休息一下”,然后约定后续沟通的时间,避免问题被永久搁置。

冲突的本身是关系深化的机会,但对每个人来说想要把控好这个机会都是有难度的,需要彼此之间具有相近的人格发展水平,以及彼此适合的关系状态。

当一方使用了“我不跟你说”的方式来试图结束争论时,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提醒对方,他/她可能此刻已经到了其所能承受的冲突范围之内的临界情绪,他/她不得不结束争论了,因为之后他/她或许会面临自身情绪上的失控。

此时争吵中的另一方或许也可以由此暂停并拉回到对自己的觉察与反思中,尽管带有各种不适的感觉,但也是可以促使自己冷静,回到当下,开始对自己进行安抚与关照的时刻。

对于任何的争吵,当可以将“终止争吵”转化为“暂停—修复”的积极循环,而非逃避或压制,对于彼此的关系建立或修复,以及各自内心的成长都将具有相对的积极作用。

——刘老师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