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爱强迫性抠头皮、抠疤、抠痘痘,背后的心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5.04.17 关键词:北京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北京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边界;完美主义;焦虑;创伤;成瘾 原文来自:
  

抠这个动作本身很具有征服、控制、修理,以及纠结、纠缠等特性,倘若将抠的行为理解一个精妙的心理生态系统,可以看到每个抠的动作都具有着诉说感,仿佛替代着某些未曾被言说的情绪或情感的表达。

既有着一时的宣泄,也有着无休无止很执着的心理韧性;既可以理解为症状,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自救的尝试。当理解了这个悖论,便能超越病理化的视角,看见行为背后顽强的生命智慧。

可以尝试从一些心理学的视角,从可能存在的深层心理动因方面做进一步的补充理解:

其一,皮肤具有着心理边界的隐喻。皮肤是人体最大的"边界器官",反复地抠,反复地破坏皮肤屏障,可能隐喻着:对现实人际边界的失控感,试图通过物理性的破坏重获掌控;对自我存在的不真实感,试图通过疼痛刺激以确认某种存在感;或者是潜意识中渴望突破某种禁锢,比如过高的道德观念束缚;也或者是内在的攻击性无法向外施展的表达与呈现。

其二,破坏-重建的仪式化循环。从抠,到抠破,再到愈合,符合心理修复的机制:制造可控创伤→见证愈合过程→获得掌控感。儿童期的孩子在某个阶段,常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破坏-重建过程,比如搭建积木、拼搭玩具等游戏中,反复的搭建再反复的推倒。在反复的破坏-重建的过程中,感知自身的掌控能力,以及创造力、挫败经验等。

其三,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对光滑皮肤的看重与追求,不断去寻找可能的不平整,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其变得完美,而其过程必然会经历一番伤痛,伤痛过程中既有痛苦,同时也带来了希望。反复的过程中,感知身体皮肤的愈合力,建立与自己某种细腻且重要的联结感。

其四,不自觉下意识地抠触,多半是内心焦虑感的外化呈现。无法言语化的内心情感,使用动作表达,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就能实现,尤其是内在体会到焦虑、紧张、恐惧时,手上会下意识想要抓控到什么以缓解内心的感受。

其五,成瘾性的抠,反复无法控制的抠,常常具有人格特质的因素在其中。当某种特定行为已经构建为人格特质,将很难单纯通过强制性的制止进行改变。此时需要先考虑内在心灵的再次成长,重新构建信任、安全的生活氛围,帮助内心的感知系统能够在稳定持续的状态中重新进行运作。

对于成瘾者来说,需要更多地了解到生命中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犹如是在说“生命中除去抠自己的皮肤,其实还有很多的事情值得去体验或者去尝试”。当生命的通道活得过于狭窄,便会很容易触发出内心里的负性感受与情绪,与其在自己现有的局限性的框架里反复纠缠,不如走出去,去感知与拥抱更广阔的未知领域,让生命活出更宽广的姿态。

——刘老师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