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讨厌工作,但讨厌上班”是非常普遍的心理体验,这种矛盾感受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
首先,对自主性与控制感被剥夺的体验。喜欢的“工作”是内容本身,而讨厌的“上班”是失去自主性的体验。
人类天生有三种心理需求:自主感、能力感和归属感。可以理解,远古的人类不存在着上班这样的规则,当社会发展到建构出国家这个机制的时候,上班成为公职人员理所应当遵守的规则,同时享受国家发放的薪酬,作为个体舍弃部分自由以及承担一定公职工作的补偿。
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萌发与发展,大家在逐利的驱动下开始创建与遵守市场上的上下班时间规则。人类的发展史中,关照个体自由与遵守社会规则之间始终具有冲突性。
其次,当工作成果与个体人格分离,工作过程不再属于自己,而被他人支配,上班成为“物化”工作的一种方式时,就会产生深深的疏离感。
我们所喜欢的是工作本身的内在价值,而讨厌的是工作被物化为纯粹谋生手段的过程。

另外,太多的周边消耗所产生的累积效应,比如:不必要的会议和流程;维持表面工作的“表演”;应对办公室政治和复杂人际关系;通勤和着装等额外要求等过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存在,为上班这件事带来了过度的能量消耗,有时足以抵消原本的工作爱好与吸引力。
整体来看,对工作内容有兴趣,却对上班感到厌恶,这种区分其实是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聪明策略,让人们在保持职业身份认同的同时,不否定自己的真实情绪体验。类似的区分还有: “我喜欢我的专业,但讨厌公司的文化”;“我享受解决问题,但反感坐班制度”等等。
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当冲突过于激烈时,内心将承受较大的张力,很难耐受,因此想要缓解这种矛盾冲突的心理状态,可以尝试进行相应的自我调节,比如:
1. 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既然无法改变上班的制度,那就尽可能专注于能令你感受到自主性的工作环节。
2. 寻找微小的自主空间。即使在严格环境中,也可以争取对工作方法、顺序、节奏等进行有限的控制。
3. 重构上班意义。将“不得不去”重新定义为“我选择去,因为...”,恢复部分自主感。
4. 建立心理边界。通过仪式感区隔工作内容与上班形式,保护核心的工作热情。
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还可以:技能提升与转型,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为寻找更符合期望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或者进行职业路径的重新规划,探索自由职业、远程项目合作等非传统的工作模式;还或者有意识地将工作与生活进行整合,将个人兴趣、价值观与职业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刘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