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师答:
“人前攻击,人后关心”的反差确实会让人感到迷茫甚至受伤,这种复杂的人际互动模式背后通常有着深刻的心理动因和社会因素。
1. 来自其内在冲突的情感表达。有些人其实对你有好感或关心,但由于以下原因无法直接表达,比如:情感表达障碍,成长环境中缺乏健康的情感表达模范,不知道如何恰当表达关心;害怕暴露脆弱,公开对你好会显得他们需要你,这在某些人看来是脆弱的表现;群体压力,在人群中需要维持某种人设以符合群体的期望,而采取攻击姿态对身边亲近的人。
2. 这种行为可能是对方在复杂社交环境中的策略性选择与身份维护。通过公开批评你来显示自己的权威或优越感;避免被看作“偏袒”,在公开场合对你严厉,以显示自己的“一视同仁”;对忠诚度的测试,有些人会通过反复推开来测试关系的牢固程度。
不管是怎样的形成因素,这种矛盾的行为都不是健康的关系模式,会令人因此受到情感的伤害。
想要应对这种矛盾行为,首先需要建立清晰的边界。

无论对方动机如何,你都需要保护自己的情感健康。接受私下的善意,但明确表示公众场合需要基本的尊重,明确指出不可接受的行为:“我理解你可能想开玩笑,但当众批评会让我感到不受尊重”;如果这种行为持续且伤害性大,减少与这类人共处的场合。
其次,洞察模式而非纠结单次行为。模式的形成远非一朝一夕,同样想要获得改变也不会是容易的事情,因此当可以观察出对方已是固有的模式时,需要及时提醒自己的撤出。
如果不断通过理解对方而不断卷入进去时,则很可能是自己潜意识中的模式在被激活,需要及时觉察并对自我进行探索,了解自己内在的真实需求,并寻求适合的方式帮助到自己。
如果关系值得维护,那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需求都能够得到相应的被照顾与被满足的基础上的。一个人的矛盾行为更多反映的是他们自己的内心冲突,而非你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复杂性和矛盾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接受让你持续感到困惑和受伤的行为。
健康的关系不是猜谜的游戏,既不需要在冷热交替中揣测心意,更不应该令人无端在公众场合受到伤害。你可以选择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时决定什么行为是你可以接受的。真正重视你的人,会愿意调整方式,给你清晰一致的尊重。
——刘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