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无叛逆,枉少年
发布时间:2018.07.18 关键词: 原文来自:
  

既然成人不愿让位(权威)

那么年轻人也应当拥有不成熟的权利


图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25篇原创文章)




“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通常意指,少年只有成为父母后方能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面临诸多挑战的青少年暂时不能理解双亲的良苦用心恰恰符合人类的心理发育特点,正如温尼科特所言,“既然成人不愿让位(权威),那么年轻人也应当拥有不成熟的权利。”

不少青少年的父母会感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叛逆令他们心力交瘁、无计可施,以至于经常追忆孩子童年时的乖巧可爱。事实上,青春期孩子对抗的不是父母,而是利用成人身份滥施权威的父母,不自觉地干扰了青少年探索、解决同一性危机,阻碍了孩子独立解答“我是谁”的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我同一性急剧波动的时期。他们可能会因明星隐婚而从崇拜立刻摆向厌恶的一端,他们可能因为朋友的一次失信而咬牙切齿地发誓老死不相往来,他们可能因为同伴嘲笑胆小怕事而刻意地表现男人气概或恶搞女生,他们还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不中听的话,将后者视作诛心的恶人而拒绝上课。反正,每一天都会发生新的事情,这是青少年世界的常态。



通常情况下,青少年世界的常态往往成为父母眼中的异态,这就势必激发出父母实施权力,开启成熟道德和传达正确三观的说教模式,然而这往往与孩子的内心感受大相径庭,两代人不可避免地陷入叛逆(父母眼中的孩子)和控制(孩子心中的父母)的冲突中。

很多父母貌似与孩子同理共情,然而没说几句话便露馅了,孩子总能识别出父母前面的共情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劝导、说教做铺垫,于是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父母们经常使用的句式是“虽然……但是”,例如“老师当全班人的面批评令你很难受,可是老师都是为你好!”、“XXX明星很帅和出名,可是长得帅不是最重要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明星!”……,父母做的这些是害怕孩子走弯路,给孩子的暗示则是“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意志很荒唐,听我的没错的!”这便干扰了孩子独立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使孩子感到个人意志被操控。


成功的教养反复证明,对父母来说,呆在共情倾听的位置,警惕跨越到说教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就足够了。一个合格的父母是:“我知道你会摔跤,我不阻止你摔跤的权利,摔跤后我会陪着你,并相信你慢慢学会少摔跤,乃至不摔跤!”



温尼科特说:“如果你(父母)尽力去促进下一代的个性化成长,那你一定要做好准备迎接令人吃惊的结果。如果你的孩子要全身心地寻找自我,必定会深挖猛掘,最终寻到恐怕不仅有爱,还有攻击和毁灭等元素。面对攻击和毁灭的元素,父母最好顽强地活下去,活得安然无恙,活得面无惧色,绝不放弃任何原则。”这里的原则笔者的理解是,协商满足各自需求,尊重孩子的意志,使之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至关重要的是,父母不会因孩子的攻击和对抗而减少对孩子的爱,这是青少年顺利渡过青春期的力量源泉。这正是自体心理学所强调的孩子对抗性的自体客体需求。所谓对抗性的自体客体需求是指,孩子需要体验到父母是一个亲切的假想敌,这位假想敌允许甚至鼓励孩子独立和对抗父母,至少获得部分自治,孩子从而获得面向父母的坚定自信和对抗性对峙的自体客体体验,同时没有丧失父母的自体客体回应。否则,孩子可能很乖、不叛逆、不惹事,然而这被埃里克森命名为“同一性早闭”。这样的孩子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

心之爱 |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授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