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为什么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都会遭受恶意?
发布时间:2025.10.25 关键词:人际关系;自尊;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北京心理咨询机构 原文来自:
  

网友问:

如果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总是遭受明显的恶意,那么这个人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和他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差别。我遭受的恶意基本都是造谣污蔑,放大我的行为,并且不和我撕破脸皮,隐形霸凌我。从我初中开始到大学一直都在遭受,我实在是想不明白我到底是怎么招人讨厌了。

但是我不认为我问题很严重,因为我也有朋友,朋友也都觉得我是个友善的人。我考虑过是我的外貌问题,可是我的外貌并没有优秀到令人嫉妒的程度……谁能给我解答一下?

咨询师答:

听起来会有些不可思议的感觉,怎么会有人能在不同的环境中都遭受到明显的恶意?不过当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总是在遭受明显的恶意,这确实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明示着可能存在某些需要进行审视和解决的问题。

从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这个人或许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人际交往与沟通模式的问题。

比如:无意识挑衅的言语或行为。有些人可能因为成长环境等原因,养成了某种具有防御性或攻击性的沟通方式,他们的语气、用词或者身体语言会在不经意间充满了指责、否定或优越感,容易激起他人的反感。


或者是边界感的不清晰。一种是边界感过于模糊,过度分享、侵入他人空间、依赖性强,让人感到被冒犯和窒息。另一种是边界过于僵硬,显得冷漠、疏离、不近人情,让人感觉难以接近与合作。

或者缺乏社交直觉与共情能力,无法准确解读出社交情境中的非语言信号(如表情、语调、氛围),难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立场,容易在不恰当的时机说不恰当的话,或者无法感知到他人已经不耐烦、不开心,从而持续做出令人不悦的行为。

以及,负能量过载的表达模式,习惯性地抱怨、散播焦虑、看待事物极度悲观。偶尔的倾诉是正常的,但如果成为交流的主旋律,会消耗周围人的情感能量,让人想要远离。

2. 个体的心理状态与内在信念问题。

比如:受害者心态。一个人如果内心坚信“全世界都与我为敌”,他可能会无意识地筛选和解读信息,只关注那些符合他这个信念的证据,倾向于把中性的行为解读为恶意,并忽略那些善意的信号。这种心态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并实现某种被验证的感觉,形成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个体的低自尊与不自信。低自尊的人往往显得怯懦、犹豫、不敢表达自己。在某些环境中,这种特质容易吸引霸凌者,因为霸凌者常常会寻找他们认为“不会反抗”的目标。

过度敏感与猜疑的个性特征。对别人的言行过度解读,容易感到被冒犯。这种紧绷的状态会让与之交往的人也感到紧张和不自在,甚至可能因为一句玩笑而引发冲突。

以及,未被处理的创伤经验。过去的创伤(如家庭暴力、校园霸凌)可能导致一个人形成创伤应激的应对模式,导致过度警觉、易怒、情绪不稳定,这些都会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

3. 个体的卫生与形象管理等行为习惯问题。

在大多数社会文化中,严重不注意个人卫生和形象的人,容易在最初就给人留下负面印象,从而被排斥。

还有,竞争性或炫耀性行为。在不恰当的场合过度展示自己的能力、财富或关系,可能被解读为炫耀,引发同辈的嫉妒和排挤。

尽管可以有多种角度去总结一个人不被环境所接纳并遭受到恶意的原因,但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一个人有什么问题,都不应该成为他被恶意对待的理由,恶意行为的责任永远在施加恶意的一方。

我们的目标可以是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成为“靶子”的可能性,而不是指责受害者。这是一个关于个人模式与社会适应的深刻议题,通过专业的帮助和持续的自我成长,完全有可能打破一些负性的循环,建立起更健康、更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刘老师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