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师答:
一个人在外情绪稳定,通常意味TA的社会功能相对健全,在社会情境中能使用投射、潜抑、置换、反向形成、理智化、合理化等神经症型防御。
如果能灵活使用压制、幽默、利他、升华的心理防御,那么他们就更具有适应功能。简单地说,你看起来就是一个得体且有魅力的成年人。
然而,回家就「原形毕露」这说明回家后他们高级的心理防御就失效了,频繁掉入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最典型的低级心理防御-投射性认同,即他们把不能接受的部分投射给孩子,特别是攻击性和依赖,从而使孩子「原形毕露」。
家庭成员会频繁发生以下四种投射性认同:
依赖投射性认同、权力投射性认同、迎合投射性认同、自恋投射性认同。
例如,有父母年老后对子女会产生情感和生活依赖,他们事无巨细地向孩子询问生活琐事的处理意见,抱怨子女不给他们打电话,抱怨子女不给他们买礼物,抱怨子女不陪伴他们…,这就是儿童化的老人在使用依赖投射性认同,
以诱导子女去照顾他们,子女便产生了一种不得不的感觉。
如果不按照老人说的去做,他们会感到内疚,谴责自己不孝。如果按照老人说的去做又有一种被控制的感觉,经常会感到委屈和愤怒。忍耐到了临界点时,他们就会爆发冲突。
例如,有父母对子女有强烈的控制倾向,他们把自己内在的不安全感放置到孩子身上。他们总相信孩子不成熟,照顾不好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担心孩子不谈恋爱、不结婚;恐惧坏事情要发生在孩子身上…
他们有意无意地激活孩子的无能感,仿佛告诉子女:“没有我,你活不下去!”一个相对成人化的子女就会意识到父母的过度焦虑和隐秘的贬低和不信任,回到家里很容易因边界问题发生冲突。
例如,有父母年老了依然坚持过度牺牲模式,伴随的现象是抱怨付出太多且不断指责子女不懂感恩。子女会感觉父母的奉献不是心甘情愿,看起来总是苦大仇深,仿佛希望子女对他们感恩戴德、亏欠不已。这依然会引起双方的冲突。
例如,有自我感觉很好的中年父母,他们感觉或者确实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世俗成功,拥有了确信的人生经验,而子女又没有达到他心中优秀孩子的标准,他们就极可能开启嘲讽和贬低孩子的模式,有时达到不加掩饰的程度,
于是双方就形成了全能者(父母)和低能者(孩子)之间的关系配对。
孩子便为了自己的自尊而战,可是又因永远不能超越父母而痛苦。有时出现的一种吊诡现象是,孩子感觉好像外人更爱和欣赏自己,外人感觉这个孩子不像他父母说那样差劲。
最后要强调的是,当父母人格功能相对健全,孩子回家亦可能「原形毕露」。可是,这种「原形毕露」通常表现为一种短暂的依赖和任性行为,而不是一种长久的模式。例如,自由散漫、邋里邋遢、撒娇逞能,这就是一种幸福的「退行」,
他暂时可以变成在襁褓里任意吃喝拉撒的宝宝。
——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