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否替代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呢?区别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5.24 关键词: 原文来自:
  

来访者问:

人工智能(ChatGPT等)机器人,可否替代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呢?区别和不同点在哪里?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答:

我感觉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取代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至多取代基础性工作而非深度工作。

从治疗关系来说:人工智能访谈有先天缺陷

所有心理治疗流派共有的有效因子是治疗性的关系。最具有疗效的治疗关系是以真诚、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人本主义)为氛围和基调,且使得人类的爱恨情仇在这里自然呈现,这是两个有机生命体的互动。

可是,与人工智能对话,人们几乎不可能把一架机器当作真实的人交谈,哪怕你做出最大努力或者说服自己“他就是一个人!”,恐怕潜意识也不答应。

在与人工智能(至少目前)交谈中可能发生的事情有:

哪怕你对它说再难听的话,它都不生气,因为它设定的程序就是尽量让你舒服,成为你的中央空调,它体验不到愤怒就没法生气,这就丧失了真诚;当你骂它时,它可能按照程序设定向你道歉,你再骂它,它再道歉,变成鹦鹉学舌,甚至混乱起来,这就丧失了信任,它不能说出矛盾而又真实的人性的话:“我明白你很愤怒,这是你情非得已的话,可是这话真的伤到我了,我也需要被尊重。”

人工智能可能给人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尊重的错觉,它不评判来访者不是源于怜悯和感同身受而是聚焦于程序运作。

它尊重来访者可能只会按照表层含义进行安慰,而不能在和各类情境中用不同方式表达深度尊重,例如,就是论事的争论和对抗也是一种尊重;有时看似刻薄的调侃也是一种尊重;有时给你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一种尊重……

治疗师经常用非言语行为(微笑、悲伤、沉默)来传递复杂情绪和喜怒哀乐,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人工智能(目前)没有这个功能。

有时最具有疗效的瞬间是治疗师最“不专业”的瞬间,这可能就成为了相遇时刻。

例如,一向保持中立且温和态度的治疗师,在见到再次经历家暴的来访者鼻青脸肿、双臂淤青、又拐又瘸地步入咨询室时泪流满面,再也按捺不住心痛、悲伤、愤怒,大声呵斥家暴者,质问来访者“你为何要如此受虐?”,力劝来访者离开家暴者,这让来访者感到极为震惊和不专业,可是从内心真切地体验到治疗师在乎她,担心她,这是她过往生命中从没有的体验,使得治疗迈向新阶段。

以上治疗师的反应可能存在风险,可是他真诚地遵从了人性,反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心理治疗中经常出现的悖论-不经意间用最不专业的方式达到最专业的效果。

可是,人工智能毕竟依据程序运行(不能存在相互冲突的信息,不可能向东又向西走),不能体验真实情感的复杂和矛盾性,就很难做出一项很专业突然又不专业的干预来,不能遵从基本的人性来反应,不能在人性的对立和统一中保持平衡,就不可能有最佳治疗效果。

总之,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和你一起流泪,人工智能不太能和你一起欢笑,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挑战你又爱你,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感到尴尬和丢脸,然后接纳下来,从而让你明白,这样完美的机器都有不足,那我又何苦苦逼自己完美呢?丢脸不是人生的常态吗?……

从治疗深度来说:人工智能访谈过于表层

人工智能的治疗深度过于表层,不太可能就心理冲突和人格困扰进行工作,毕竟这类困扰往往源于潜意识冲突和心智的严重损伤,治疗师利用潜意识意识化和内部心智模型的活现来工作,经常要求治疗师通过三个渠道进行侦测和干预:言语信息(有时是无效信息,来访者经常用来防御)、非言语信息(潜意识的活现)、反移情(被来访者的潜意识激发)。

人工智能不太可能通过非言语信息和反移情,用躯体和情感体验,围绕来访者的防御进行:面质、澄清和诠释的工作。在我看来,这是只有机生命体方能完成的事情。

人工智能只能通过文字或语音进行访谈(以后可能会有场景性访谈),可是它可能依然会严重忽视非言语线索:表情、肢体语言,特别是忽略反移情(源于没有人类的体验和情感),例如,如说是治疗师可能体验到来访者强烈的攻击性,于是利用反移情推断出来访者具有糟糕的人际关系(互补性反移情),并考虑到角色反转等深层心理动力,再据此开展工作……

当治疗陷入混乱时,人工智能不能把访谈拉回正轨,可能被来访者有意无意地操控,变成一场虚假的咨询游戏,毕竟它是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几乎不能随机应变。

更加麻烦的是,如果一个人频繁与人工智能交谈,本身就可能加重社交隔离,这就不是治疗,反而是一种以逃遁和异化共生的症状。

从基础工作来说:能起到不错的辅助作用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资料搜集、表浅共情(本人发现目前确实有人工智能,根据语言信息,非常出色地扮演着陪伴者角色,几乎达到甚至超越了初级心理咨询师的同理共情技巧)、症状诊断(精神障碍的诊断,前提是来访者填写测评问卷时没有使用否认、最小化和夸大等心理防御)、认知行为的心理教育和指导(可是,人格障碍和僵化者可能极为反感心理教育。故而,不太可能听话照办。当然,只有精神症状而没有人格困扰的来访者可能很信任这一套,按部就班地练习则有不错效果。)

总之,我不太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在心理治疗领域取代治疗师,除非它具备了人类的情感,能逐句回应来访者的言语信息,且面质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后工作(如果能做到这些,它几乎就是类人物种了,我很难以想象还有什么工作是它不能取代的,毕竟人类最为之骄傲的情感领域都被它占领了),否则效果是很有限的。

——袁寒柏老师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