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知否,知否?你的爱人是孩子
发布时间:2018.04.18 关键词: 原文来自:
  


图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00篇原创文章)



在我们的婚姻生活中,似乎都期待伴侣间拥有平等的成人对话。然而,我们时常会碰上“理想很完美,现实很骨感”的尴尬。渐渐地,我们变得成熟了,变得世故了,变得凑活过日子了,更有甚者会变得冤家路窄了,悲伤哭泣、乱发脾气、摔东西、恶语相向、保持冷战……平等对话似乎成为遥不可及的梦。事实上,我们很多冲突的起源往往是我们只看到伴侣成人的“面皮”(表层的行为),而无视对方此刻跳动着一颗儿童的心。或许伴侣彼此善待对方心中的那个“孩子”,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婚姻生活会渐入佳境。


社会身份、家庭角色、时光流逝慢慢地会在意识层面造成错觉,我们误以为自己完全是真正的男人、女人,情绪、情感、行为模式会固定在所谓的成人状态。然而,每个人在交往过程中,经常会在“父母”-“成人”-“儿童”三种心理状态之间交替,与对方互动后形成或和谐、或糟糕的“父母”-“成人”-“儿童”的交往模式。事实上,不良沟通模式的形成往往源于唤起了一个“不好的儿童”,这个“儿童”拥有着“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地位。

“我不好-你好”这是儿童早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地位,是儿童根据出生和婴儿时期的经验得出的逻辑推论。婴儿的存活依赖于父母的养育,从而形成“我不好(弱小),你好(父母的强大和细心呵护)”的心理地位。“我不好-你好”这种心理地位,是绝大多数孩子一生中最决定性的想法,被永久地记录在孩子的头脑中,并影响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用“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说法则是,人类行为的根本驱力是自卑感,超越自卑是每个人终身的追求。




我们通常可以肯定地说,当伴侣之间恶语相向、暴跳如雷时,这实际上是两个“儿童”之间的对话。“儿童”是对当时所见、所闻的反应,因为发生冲突的情境和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情境有相似之处,故而引发类似的情绪和感受。伴侣呈现“儿童”的线索有:眼泪、颤抖的嘴唇、发一阵坏脾气、低垂的眼睛、抱怨的声音、转动的眼珠等等。有时伴侣发生争吵时,女方一边以教训的口吻指责丈夫,一边又泪流满面,丈夫往往对妻子以“父母”的口吻训斥他很是反感:“你凭什么像个妈一样教训我啊?”,然而,这时的妻子呈现的是一个“儿童”的状态,她“不好的儿童”被激发出来了!例如,丈夫和一帮酒友夜不归宿总会引起妻子的不满,妻子童年时或许少有父母的陪伴;丈夫地铁上偷看美女一眼,妻子回家后经常故意找茬,妻子或许因相貌平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父母的冷嘲热讽等。

在婚姻伴侣咨询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伴侣双方势必要就某件事争个“我对你错”,论个“你输我赢”,他们寻求帮助并非为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矛盾冲突的根源,而是希望咨询师当个法官和裁判,并试图使咨询师“站队”。在这样的婚姻伴侣中,“父母”互相指向对方的“儿童“和“儿童”-“儿童”的模式非常常见,伴侣双方以内化了的父母的教导观念即“父母”,所形成的偏见针锋相对,把对方当孩子训斥。例如,一方的父母从小教导孩子“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而一方父母从小教导孩子“知足常乐”,夫妻就带着这样的固有观念相互指责,“成人”(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理对方的心理状态)往往不在场。说服失效后,双方的“儿童”-“儿童”的沟通模式就登场了。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就会充当“成人”的角色,经常会在两人之间反复共情,安抚两个“儿童”,修复双方的自恋创伤,偏向一方经常会形成咨询困局。咨询进一步探索更会发现,执拗于争论对错的伴侣,往往有一方从小父母给予的肯定、赞赏严重不足,使得孩子成年后自尊很脆弱,伴侣稍有一句不中听的话就会像刺猬一样竖起针刺来猛戳对方,至于伴侣说话的内容、伴侣的情绪情感、说话的动机,经常是被视而不见的。这让人想起了偶像剧的一个经典画面:“当男孩向女孩解释误会时,女孩双手捂着耳朵晃着脑袋哭喊:‘我不听,我不听!’”而当咨询师能恰如其分地共情出伴侣双方的“不好的儿童”时,来访者有时会渐露笑容,有时会感动哭泣。




有些伴侣经常会呈现“父母”→“儿童”,“儿童”→“父母”的沟通模式,渐渐固化为夫妻的相处模式,这在年龄差距较大的夫妻中很常见。通俗地说,就是伴侣一方把对方当成爸或妈,而对方顺承着真的当起爸或妈,这是一种互补的沟通模式。俗话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只要两者的人格特质匹配,倒也可相安无事,甚至幸福满满。然而,这种相处模式极易造成依赖型投射认同,当一方玩累了,受不了,婚姻就会出现危机。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往往会对这种模式很警惕,有可能的话,使得双方互相满足需要,承担各自作为成人的责任。善待“儿童”的最佳、最保险的方式或许是时刻觉察互动模式,将“儿童”培养成“成人”,否则很容易掉入依赖型投射认同的游戏陷阱。


当然,“儿童”也有光明的一面。“儿童”是情绪化的,也存储了大量积极的信息,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求知欲、触摸、感受、体验的渴望、自豪而质朴的情感。伴侣时常觉察“儿童”心态,接纳自己“不好的儿童”,会最大程度地使婚姻生活充满色彩。最后,用马克思写给妻子燕妮的话送给那些欲诚心善待伴侣和自己心中“儿童”的人吧:“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

 心之爱 | 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

转载请联系授权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