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问:
明显感觉到他有点对陌生的环境胆怯,我问他最后一排的角落是自己选的位置吗?他说是的。我说你是觉得那里比较安全是吗?他没有回答我,我接着说,那你看得见黑板吗?他说可以。我们就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了。但是我心里还是有点不好受,觉得有点亏待他。我是不是应该自我调节一下
心之爱咨询师答:
看到孩子上小学第一天选了班级最后一排角落的位置,你感觉心里有点不好受,觉得有点亏待他,显然孩子的这一选择触动到了你心绪,让你陷入到内疚或是亏欠的情绪之中。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到,在你所描述的事情中,“对陌生环境胆怯,觉得没有安全感于是选了班级最后一排角落的座位”,这样的结论主要来自于你的主观评判,并不一定是孩子当时所考虑的缘由。当你的内心已经具有这样主观评判的时候,其实已很难从孩子的话语中获得他真实的想法,有时孩子的沉默不语,都有可能被解读为他的某种默认。
孩子自己的想法可能也并不会太复杂。第一天上学,确实是在面对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由此孩子开始帮助自己去适应着这个新的环境。坐到最后的一排,力求不引起太多的关注,同时自己又能够看见黑板,以及看得见前面所有同学的动态,这对孩子自己来说,或许正是他感觉还不错的一个选择。或许在那个当下,孩子曾为自己聪明的决定而暗自得意过。
即使日常孩子的种种言行,常常使得你感受到的是他的胆怯及没安全感,都不要轻易地以自己所认定的一种可能性去看待或推导出单一的结论,因为这其中很可能带入的是你自己很强的主观评判性,会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射效应,从而导致无法真正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真正地理解到孩子所思所行。
当孩子回家后讲出自己的选择时,不知道会不会从你的语气或态度中已经开始感觉到自己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当类似的情形不断发生后,孩子是不是已经不再敢接纳及认可自己的言行?然后就真的开始越来越胆怯,以及开始流露出缺乏安全感的样子?这是一种假设,或许当时并不会有什么负面的情绪影响了孩子,仅仅是你内心的心理活动而已。
但值得留意的是,倘若孩子的一些言行,常常会激起你内心里的担忧与焦虑,促使你容易站在孩子胆怯或是怯懦的视角上去解读孩子的言行,长此以往,孩子更容易趋向于发展成为胆小怯懦的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是通过养育者的眼睛去看待及参照自己的言行,即通过父母的镜映或回应,去感知自己的存在,以及对自己建立起来评判的机制。
你也在思考自己是否应该自我调节一下,经常自我反思是不错的自我成长的习惯。可以参考下,每次面对孩子自主决定的时候,自己是否能保有更积极的心态进行回应?倘若自己总是容易习惯充满担忧地面对孩子的自主决定,并又常常心怀内疚,可以多思考自己日常与孩子的互动,自己拥有怎样的能力能够常常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孩子成长中的自信更多来自父母对他的认可与接纳,以及尊重与理解,因此父母努力提升对自己的自信以及积极客观的心态,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会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刘丽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