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不会处理现实问题,只因活在心理世界
发布时间:2019.10.26 关键词: 原文来自:
  

外在表现是内在心理的呈现

心诚则灵,随心而动

文 | 心之爱/孙恩

(本订阅号第407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心理现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发生在我们心灵内部的事情,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同样会带给我们真实的体验,如:梦。我们无法抓住梦中的内容,但也无法否定梦的存在以及它带给我们的真实体验。

我们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着两种现实,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白天,我们投入学习、工作,被这个世界的种种吸引。晚上,我们沉入梦乡,意识转为沉睡,由潜意识为我们展现一个个奇幻的梦境。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现实和心灵世界中穿梭,从未停歇。


一、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分

简单来说,仅区分心理现实与物理现实这个概念,就可以对很多人的生活有所帮助。


01

一位经常自责的人,常常在压力事件面前感到压力和焦虑,并且屡次受到焦虑情绪影响自己的发挥,他可能会将这种发挥失常自责为自己的脆弱、承受力差。




经过分析,可能发现他的自责源自童年时期严苛的管教,他成年后脑海中仍不断涌现那些责备他惩罚他的声音,这些声音是他内在的一个压力源,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现实:他的心中常存有一位严苛的父亲责备自己,挑剔自己。

这种责备的压力可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因为他很容易认同这个声音的结论,认为自己确实能力不好,进而放弃很多努力。

同时,他可能在听到别人很平常的一句话时,都会觉得是在责备自己,进而把人际关系搞的十分紧张。

更坏的影响在于,当他养育自己的小孩时,很可能不自觉的扮演严苛的父亲,训斥自己的小孩,哪怕训斥并不是他的本意。


02

洁癖的人,经常觉得周围的世界都是肮脏的,需要经常清洁或打扫,这种清洁是超过正常水平的。

这并不是现实中这个世界有多脏,而是在他们的心理感受上感觉到世界很“脏”,这种“脏”其实是存在于心理世界当中的。


03

亲密关系中,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不陪伴自己,便可以用心理现实和客观现实这个思路来看待。

“我需要的那份爱与陪伴是什么样子的?我期盼这样的爱给我带来什么感受?”这属于自己的心理需要,像是我在期望心灵的缺口可以被填补。




但现实中两人的情感模式、生活状态会或多或少的限制心中最理想的爱情,这时候一方面遵从现实、遵从生活,另一方面双方都可以更细致的了解彼此的心理需要,帮助伴侣知悉自己内心中的沟沟坎坎。

我们很难期盼到对方在自己什么都不说的情况下知悉自己心中一切。

这种心理需要有时仅在一件小事中便可获得很大的满足,它可能是安全感、被照顾、被关注、陪伴、倾听、安慰等,当双方可以很好的满足彼此的心理需要时,自然可以增加许多的幸福感与信心。


二、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的沾染

一个人越是能够清晰的识别自己的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则这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经常自责的人假若在他进行公众演讲之时,突然感觉到紧张焦虑时,他可以体察到:“噢,我那个经常责备自己的声音现在又出现了,他现在正在准备批评我,我现在的紧张焦虑是心里的这个声音引起的,那么我还是先将这个声音搁置一边,将注意力放回演讲上吧。”

当他可以这样想时,可以说这种心理现实对他的影响减少了很多。

若洁癖者感到自己非常想再次清洁的时候,他可以觉察:“我现在这么想清洁,并不是外界真的有多脏,是我心里有一种脏的感觉。”




当他继续体验内心脏的感觉时,更多的是回到了自己的内在感受上,发现了“脏”的感觉背后蕴含着其他的负面情绪,他会发现现实的清洁只是为了抵消那种心中的肮脏感。

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会更多的误将心理现实当做客观现实。

偏执型人格,多疑猜忌,经常觉得别人是来攻击自己,因此为了保护自己和正当反击,他们会表现出攻击性,这些攻击,其实是在回击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对恐惧症患者来说,并不是因为现实当中发生了多么恐怖的事情,但这种恐惧对他们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因他们的心理现实中真实的上演着某些内容,只是这些内容仅他个人可见。

精神分裂患者,则失去了现实检验能力,完全沉浸在心理的世界当中,他们被幻觉妄想困住,像是进入了一个不知何时醒来的梦境。


三、精神的自主性




心理世界,存在心理世界的规律。就像你难以控制自己梦见什么内容,梦自有安排。

当你梦见一条狗,这条狗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它在你的梦中狂吠,好像它有自己的脾气。

梦见狗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像对待一条真的狗一样,判断它的攻击性,适当的躲避。没有人在梦见一条狗的时候想:它是假的。假若怀着这样的轻蔑,大概会很容易被咬醒。

有很多梦,是在提醒:心理世界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具有独立精神的活物。

很多人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是我应该开心一点,不要想这些不好的事情。

到了晚上,他们的梦中呈现出一些不可知的事物,也许是某种鬼怪,也许是其它的突兀之事。

它们或使主人梦醒后沉思良久,或干脆直接惊醒主人,但他们的目的往往在于:请你注意我,我并不是可以被简单忽略的,我活生生的存在于你的心灵当中,是你的一部分。

最起码,当下是。

这种提醒,与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类似,假若社会整体忽略了某个群体的利益,这个群体一定会用某种方式发声,也许是文字表达,也许是街头抗议。

倘若对一群人视而不见,显然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和愤怒,被无视像是连最基本的存在权都没有。




那些连续的噩梦,很可能是潜意识当中某些部分的反复游行,它们的本意并不是与自己作对,只是被忽视的太久。


四、共时性:客观现实与潜意识的一致

共时性是荣格心理学提出的,粗浅解释,它就像是“心想事成”。

像是我们经常说的,生活没有偶然,像电影小说中的那个偏巧,像中国人常说的“老天开眼”、因果报应。

假若内在的心理世界不可被控,那么内在的心理与外在的客观现实又存在怎样的联系?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事情,在很着急的时候车恰好出了故障;在很纠结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事情出现变故;放下过去恩怨时,生活中出现了新的机遇;伤心失落时,刚好下了一场雨。

尽管不一定如意,但那些事件像是来的刚刚好,恰如其分的映衬着自己的内心,使得自己与世界之间如此的契合、完整。

当物理学深入到观测者影响观测结果时,心理学同样发现,一个人的潜意识正反应在他的周遭现实当中。

有些人的心理治疗过程,并非仅在咨询室中完成,当他们在咨询中获得了更开阔、包容、允许的生活态度时,蓦然间发现生活中存有一个又一个的契机等待着他们,像是生活在“坑”我们之前,早就给我们准备好了出坑的阶梯,很多时候我们与这阶梯之间,需要的是停下与转身。

这类事件的一个规律是,心理层面的张力同样会在现实层面表现出来。



小说中描写主角穷途末路、摔下山崖,却偶获高人真传、至尊宝典的情节,并不会让我们心中感到突兀,反而会因这种故事情节感到欣喜、快慰,好像一个人终于得到了上天的馈赠,心灵与现实在此刻相遇交融。

我们从来不对这种情况感到意外,反而感到踏实放心。




于是,“心诚则灵”从这个角度可以被更多的阐释出来,用心、跟随心恰好是融入这个世界的绝佳法门,观察世界、体验世界则是梦境中转醒的不二出路。

在动静交织的一观一行中,有我们的过去未来,有世间的生活百味。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将自己交付于命运,我们在命运面前徘徊、抗拒、紧抓不放和掉以轻心。

好在命运避无可避,任你如何抵抗叫喊,工作人员都会将你从蹦极的跳台上一把推下,在紧张、失控又放松之后,发觉呼啸在风中的只剩自己。

人生困境很多时候就像蹦极的工作人员,我们在被迫经历这样的割舍与投入后,便学会了放下诸多包袱,从而不再畏惧人生的徒步远行。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