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苦孩子是道德化防御
也是对竞争失败的强烈恐惧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96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
孝道文化告诉我们“子女向父母发脾气情有可原,嘲笑父母则是严重罪过”。
在中国家庭里,鲜有孩子敢于嘲讽父母,父母奚落孩子却很普遍。父母最能自圆其说的理由是用激将法逼孩子知耻后勇,他们讽刺孩子总会露出不屑的神情和若有若无的快感,好像完全意识不到孩子的痛苦。
孩子随即会想:“他[她]就是一只冷血动物,他[她]怎么能这样把他[她]的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
嘲讽和挖苦是低水平的幽默,不是攻击他人就是表现自己。
惯于奚落孩子的父母深谙使人脆弱和无能感之道,他们有两组内部客体关系,一是“我棒-你差”,二是“你棒-我差”,基本不会出现“你棒-我棒”的客体单元。他们始终保持竞争状态,并力争使关系朝着“我棒-你差”的方向发展。
他们无情地打击孩子并说“都是为了孩子好”多半是道德化防御,实际上是对竞争失败的强烈恐惧。
意识层面,他们担心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潜意识层面又担心自家孩子超过了自己,他们不是和外人竞争就是和家人竞争甚至和孩子竞争。
当孩子在他眼里看起来很无能时,他会感到很痛苦且期待孩子变得强大和自信。然而,当他们发觉孩子真正强大到威胁到他们的自信时,他们潜意识里便可能希望孩子失败,这样就不必承受“把我比下去”的痛楚。
有一种方法可以检验父母是否怕孩子超越自己,那就是先当面猛夸他的孩子,夸他的孩子比别人家的优秀和出众,他们会非常享受和认可你的说法。然后,你突然话锋一转:“真是长江前浪推后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这时,他们的表情往往会变得尴尬和生气,甚至会直接否认你的看法或指出孩子的不足和他的担忧。
孩子的不足和他的担忧可能都是真实存在的,关键在于,听者会感到谈话的情感基调和氛围变得和此前不一致。
前面你夸他的孩子优秀,他会归因于他教育得好,这就等于间接地夸奖他了,他的孩子出众就等于他战胜了其他家长。可是,后面当你拿他的孩子和他自己做比较时就激发出了他的嫉妒和羞耻感,而嫉妒和羞耻情绪的强烈程度和他受过的自尊伤害高度相关。
惯于嘲讽孩子的父母年老后通常会与子女抢功劳。当孩子在嘲讽中成长竟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时,他们往往认为孩子的成功源于他们使用了知耻而后勇的策略。
在外面,他们逢人便说自己的孩子多么成功,在家里,他们又总是会埋怨孩子对他照顾不周,怠慢了大功臣。
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真实感受大相径庭,这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痛苦。
在知乎上,有不少成年孩子痛称:“好像我所有的努力一钱不值,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他们的功劳!他们完全不承认他们说过那么多伤害过我的话!”,有孩子甚至试图以自毁成功来报复父母。
惯于嘲讽孩子的父母并非不爱他们的孩子,而是在处理嫉妒和羞耻感时捉襟见肘,难以把全能和无力这组矛盾感受整合起来。
当面对竞争主题时,他们就会刹那间变得难以涵容孩子的情绪,不经意间把孩子当作调节自尊的工具。而当他们的孩子遇到危险和疾病时,他们往往又会对失去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担忧,照顾孩子时也会流露出真切的怜爱和呵护。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