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恋童癖与儿童性侵
发布时间:2019.07.10 关键词: 原文来自:
  

恋童癖属于典型的精神障碍

而这并不能成为他们获得犯罪的豁免权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384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上周,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因猥亵9岁女童被警方拘押。从媒体和警方透露的细节来看,王振华很有可能是惯犯,也就是说,他很可能是个恋童癖者。恋童癖者的形成有错综复杂的心理原因,他们亵渎了人类的道德良心,践踏了法律,给受害者和家人造成永难愈合的精神创伤。

对于恋童癖者的侵害必须警钟长鸣。

从精神病学角度,恋童癖被视为一种异常的性变态,是性欲倒错障碍的一种。在业界奉为圭臬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自己因为恋童感到痛苦被称为恋童障碍[Pedophilic disorder],构成临床上可甄别的恋童障碍,至少具有三个要点:

[1]长期以来通过对儿童的性活动从而激起反复的强烈的性唤起,表现为性幻想、性冲动或性行为;

[2]实施这些性冲动,或者这些性冲动或性幻想引起显著的痛苦或人际交往困难;

[3]16岁以上。

然而与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相比,恋童癖患者治疗起来非常困难。经年累月,他们发展出一套缜密精细的情色方案来解决性欲冲动,并且绝少愿意放弃。当性幻想和性冲动无法遏制时,他们便会触犯刑法,如果合并反社会人格和自恋人格,那么侵犯儿童几乎是铁定的。




恋童癖者案发前往往隐藏得很深,由于对性欲倒错是协调性的,他们很难表现出痛苦,甚至说并不因对儿童的性冲动而感到痛苦。他们常常给人慈眉善目和软弱老实的印象。根据古典精神分析的观点,恋童癖重现了一种自恋式客体选择,亦即恋童癖将孩童视为他自己身为小孩时的映象。恋童癖者也被视为是无能、软弱的一群人,他们以孩童为性对象是因为小孩无法抵抗,也比成年人引发较少焦虑,因此得以避免阉割焦虑[为自己男性气质不足感到焦虑]。故而,恋童癖通常不会直接采取暴力的性侵犯,而是采用贿赂、关爱和诱骗手段和儿童发生性行为。例如,“我给你钱”“我给你糖”“我送你玩具”。另外,儿童性侵者很多是中老年人。数据显示,猥亵儿童罪案件的被告人,以中老年人居多。被告人平均年龄达46岁。40岁以上的被告人,占了全部案件的69%。作为父母,务必告诉孩子警惕那些面带笑容,给奖励的怪叔叔和怪大爷。特别值得警惕的是,大多数施害者是儿童熟悉或信任的人,邻居、亲属、老师,甚至是家人。“每10个被性侵的孩子中,有8个被他们信任的人所背叛。”


在男性人群中,恋童障碍最高可能的患病率约为3%-5%。恋童障碍在女性人群的患病率更为不确定。人们可能会误以为,恋童癖者只对侵犯女童感兴趣。实际上,6%左右的性侵案件被害人是男童,而侵犯男童的恋童癖者属于固着型,他们从青春期在性方面就被更为稚龄的人所吸引,而那些侵犯女童的恋童癖者多半属于退化型,他们通常在成年后犯罪。固着型恋童癖者把男孩当作性欲对象,倾向于有众多目标,并猎寻离家的男孩,其预后远优于锁定男孩的固着型恋童癖者。


恋童癖属于典型的精神障碍,而这并不能成为他们获得犯罪的豁免权,在西方国家终身监禁相对常见。对恋童癖者的化学阉割存在争议,但在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瑞典、波兰、韩国等国家已通过法律,允许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化学阉割(药物治疗)。正如澳洲公众服务协会惩戒部门主席麦克马洪所言:“说不定关几年就被放出来了。这种心理变态,谁也无法保证出来会不会再危害社会。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法律本身并不能给恋童癖者足够的惩罚。”


--- 参考文献 ---

[1]《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可不嫌你孩子太小》公众号:拾遗  文/拾遗君

[2]《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运用与实务(第四版)》著/葛林·嘉宝[美]

心灵工作坊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台]

[3]《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编著/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新金赛性学报告》著/琼·瑞妮丝 露丝·毕思理[美] 明天出版社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广告